卡思资讯
新鲜资讯赛道再出发
2023-09-12
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行话,比如产品经理口中的“需求”、“排期”,开发口中的“架构”、“联调”,测试口中的“用例”、“bug”。在供应链领域里,如果能说出“降本增效”这一词,说明此人至少不是外行。但供应链里到底存在哪些成本和效率,恐怕90%以上的人没有更深入的思考过。
在商品的流通过程中,流动会产生运输成本,停滞又会产生库存滞压成本,走走停停间,成本就无形中增加了。据统计,供应链成本占据了整个销售成本的50%-80%,在现在信息如此透明的时代,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毛利被大大压缩,所以降本比增收更能实现盈利,每降本1块钱,利润就实实在在的增加1块钱,但增收1块钱,再去除80%的成本以后,利润只剩下2毛了。如果把这些中间成本节省下来让利一部分给用户,再对服务做一些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会大幅提升,这笔账算下来,是不是相当划算?
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随着市场的渗透程度不同,公司对成本的控制策略不尽相同。如下图所示,在初创期,为了拓展市场,必然要持续投入推广费用,不宜过于控制成本,因此降本并不是首要目标;
到了成长阶段,产品逐步占据市场,毛利逐渐由负转正,整体业务欣欣向荣,蒸蒸日上,企业首要目标还是以拓展市场为主,众志成城,很多问题被高涨的热情所掩盖,降本的收益并不明显,也不会被重视;
随着市场的逐渐稳定,竞争对手的奋勇直追,企业会依次经历稳定期,然后逐渐过渡到衰退期,在这后两个阶段,业务遭遇瓶颈,增长乏力,同时市场会被对手一步步瓜分,企业整体毛利会稳中有降,为了保证稳定的净利润(净利润=毛利-不可直接分配的成本),企业往往会从成本层面开刀,开始开源节流,因此,在这后两个阶段,降本对企业来讲就至关重要了,很明显,降低成本才是保证利润的重要法器。
降本增效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需要从组织的重视,流程的完善和系统的支持等多个方面来展开,缺了任何一方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当然,在降本增效过程中,我们还是要放眼全局,达到整体最优解。
降本增效的措施可以体现在方方面面,只要用心观察,总能发现一些优化点,根据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规模化
无论从采购,还是生产加工、库房操作、配送运输等环节,都可以追求规模效应来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
从成本层面来讲,固定成本是恒定的,规模增大了,才会将固定成本均摊,从而降低整体的平均成本。例如运输成本,如果路线一样,每一次配送都会产生一次出车费用,每次送半车和送满车,平摊下来的成本是完全不一样的,而这些成本都会体现到每一个商品的净利润中,所以要尽可能的满载才能降低整体的成本。
从效率层面来讲,很多浪费的动作和等待时间是必不可少的,所以要在这些浪费产生的时候尽可能创造更多的价值。例如在电商零售行业,库房的面积很大,但每一单中的SKU数较少,假如按单拣货,拣货员每拣一单都需要全库房跑一次,效率非常低,这就需要用到批拣,将一批订单合并到一起,拣货员只需要跑一次,就能将这一批订单全部拣出来,然后再按照订单进行分播即可,效率成倍数增加。
(2)自动化
在成本投入可控的前提下,通过自动化来减少人力投入,并提升效率。自动化的建设又可分为系统自动化和设备自动化,两者都是用一次性投入来换取持续性的降本增效,并通过系统操作来降低差错率,底层逻辑一样。
先说系统自动化。在做系统设计时,我们能用系统批量处理的地方,应该尽量减少人工的干预。一来人工操作存在滞后性,二来容易出错,一般的方式是针对有规律的常规型业务,交由系统自动处理,无规律的非常规业务,交由人工处理。
(3)流程优化
通过对供应链流程进行优化,发现不合理的地方并予以改进,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费,达到降本增效的目的。以下是一些思路:
①工艺设计优化。在生产行业,对产品的工艺进行改进,将一些能够共用的零部件设计为标准样式,减少零部件的SKU数量,可以达成降低管理成本的目标,同时,零部件品数变少了,就可以批量作业了,效率也自然提升了。
②标准化流程。对流程进行标准化管理,可以减少培训成本、管理成本、系统设计成本,让供应链更加精简,出了问题也更加容易排查和解决。比如在不同的库房推行相同的空间布局、作业流程、管理机制,能够极大的降低库房管理难度
③延迟差异化。所谓延迟差异化,指将赋予产品个性化的制造环节延后的管理办法。延迟差异化可以将差异化的需求、流程放到最后环节处理,让前面的环节尽量标准化、规模化,如此既可以通过标准化和规模化降本增效,还能有效避免需求的频繁变化。比较经典的案例是Zara的推拉结合式策略,在不清楚最终市场需求之前,为了降本增效,提前按照款式大批量生产未染色的半成品服装,待需求明确后再进行染色加工,完成最后的成品加工。
④定期做精简。供应链断舍离,定期对臃肿的人员结构、多余的库房面积、积压的库存、作业中的多余环节进行梳理精简,减少浪费、无效等待和多余动作,增大规模效应。
⑤外包策略。把一些自身不专业或非核心的业务、流程进行外包,集中精力处理核心的业务。例如,3PL模式下,企业将配送业务交由专业的三方物流配送公司进行配送,比自建物流成本要低的多。
(4)协同
通过企业上下游协同和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同,借助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可以极大的降低沟通成本、信息处理成本,提升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流转效率。例如VMI(供应商库存)模式下,通过系统协同,供应商将库存共享给零售商,零售商将订单和需求信息及时同步给供应商,通过协同模式既能减少零售商的库存积压、采购和物流成本,也能让供应商更加贴近市场,获取最真实的需求,减少其预测和生产误差,互惠互利。
降本增效是供应链的核心目标,如同我们打游戏里做主线任务一样,指引着我们的工作方向,无论从事采购、运营,还是产品、技术岗位,时刻把握住这根主线,能让我们的工作更加贴合实际业务,少走弯路,本身也是在追求”降本增效”,不是吗?
如何提高人效,增加企业收益?做一个激励机制:激发全员增收,也就是全员营销。
很多人,包括很多HR伙伴听到全员营销的时候,内心是排斥的。其实全员营销并不是我们片面的理解为人人都上街摆地摊,做微商,要知道,提供客户资源也是其中一种方式。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当时集团有位保洁阿姨的儿子,在一家大型会展中心做销售经理,会展中心对餐饮有很大的需求,陈老师就通过保洁阿姨儿子的关系,获得了负责人的信息。
就餐饮打开会展中心的渠道,通过和对方合作,为对方提供优质餐品,最后7天下来整体营收30万,给了阿姨5000元作为奖励。
这就是机制的力量,用机制激发人的人性使销售额有明显增长。
说到降低成本,第一反应是人力成本,很多公司会通过定岗定编,人才盘点等措施来实现,但不得不说倘若降薪,势必会对企业的生产力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
当你定岗定编的时候,你会发现很多部门都会说自己的人手不够,陈老师就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他在的餐饮行业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产品需要人手,服务需要人手,运营需要人手,没有人手一切都枉然。
所以当采取定岗定编时,他总会听到店长抱怨:”我们都是1个人顶2个人再用,没有人怎么有业绩啊。”
于是当时的人力资源主管就说做一个工作分析,用工作量统计表的方式来计算大家的工作饱和度,然后根据店铺制定的业绩目标来匹配人员数量,乍听之下非常合理,也是HR一贯的思维方式。
但你有没有发现,由于你不懂业务,店铺会用一系列的方式方法来应付你,运营总监会跑老板那里告状,店铺的员工都不愿意配合你,你的工作特别难易开展。
尤其是在月度业绩没达标时,就会各种让HR背锅,理由就是因为人员没到位,所以做不出好的产品和服务,还要减少我们的人员等等。你会发现人事部成了众矢之地,本想降低人力成本,可最后不降反增,事与愿违。
用经营的思维让一切化繁为简后来我们重新评估这个事件,陈泉就提出来说做一个制度,就规定一条,把往年各部门、各门店的工资总额做一个平均值,然后放在公司营收中做一个比率换算。
规定当公司收入增加时,部门/门店人数增加,收入减少时降低部门/门店人力成本减少,至于每个店用多少人,各个店长、部门负责人自己决定。
于是发生了一个非常神奇的现象。很多吵着让我们招人的店铺,突然安静了,问到他们时都让我们暂缓招聘进度。原因很简单,是人都会算账。
比方说一个月下来店铺的人工成本只有这么多,如果业绩不好,上到店长、下到保洁拿的收入都会比原来少,他们会不自觉评估原来是10个人干的,现在能不能8个人干或7个人干。
更神奇的是,到了年底做人才盘点的时,我们会发现原本堪比西天取经都难的裁员,突然一下变得简单。
很多部门、店铺会主动把那些态度不好、能力不强、没有责任心的人送到人事部,还要再三叮嘱我们越快办理越好,结果大几百家门店,平均每个店铺至少裁员1-2人。
最后复盘时发现,当我们业绩增长的时候,我们的人数没有太大变化。设想,如果还用HR的传统思维搞工作量统计,做到最后会是一个什么结局,大家可以脑补一下。这就是用经营型思维去做事。
我们听过太多老板谈企业使命、愿景、价值观,这些在组织发展时期确实非常重要,但大部分员工更在意的是真金白银,营造全员增收的文化,就是符合大部分员工最真实的情感需要。
如何实现全员增收、人效提升,提升人均利润,是HR必须研究的方向。我们对绩效的理解,往往是切分员工的工资,但绩效的本质落脚点是在“效”,如何提升“效”唯有激励先行。
于是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创新与迭代,聚焦激励体系,薪酬体系,绩效体系三大支撑性体系的建立,将原本1万/月的人均利润,提升至2万。同时还实现了营业额上涨、利润上涨、人效上涨的三涨结果,但相反,我们的人数只有不到10%的增幅。
正所谓赚钱的公司靠商业模式、规模、产品、人数,而值钱的公司是让公司里每一个人的赚钱能力得以提升,价值创造得以开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