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思资讯

新鲜资讯赛道再出发

关于我们——资讯

上海人社局:推动人力资源服务高质量发展,营造利于人才成长的良好生态

2022-12-15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城市最蓬勃的发展动能,也是城市最深厚的文化底蕴。2021年全年,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营业收入近4500亿元,产业规模约占全国五分之一,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在积极探索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的征途中,上海是如何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引领产业从蹒跚学步快速成长,像少年一样飞驰的?又将如何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

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才引领驱动”理念,指出通过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助力我国未来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也为新时代人才建设工作指明了方向。

构筑自由宽广舞台,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人力资源服务是促进劳动者就业和职业发展、服务用人单位管理开发人力资源的专门行业,是典型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而推动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能够大幅提升劳动者与岗位匹配的效率,有效解决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高效缓解企业“寻才难”和人才“就业难”的结构性矛盾。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充分发挥先行试点优势,形成完备的业态产业链,互联网+创新业态不断涌现,并高度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优质机构,基本形成了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科技化、标准化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

快速跳动的数字背后,是上海多年来铿锵向前的改革创新步伐,是中国式现代化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强烈需求,也寄托着千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热切期盼。目前,上海全市已拥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过3500家,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今年1-10月,规模以上人力资源服务业营业收入1439.59亿元,同比增长5.3%,对促进更高质量就业、更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

经济全球化浪潮滚滚向前,加剧了上海与全球间的人才竞争与流动;新一轮科技革命永不停歇,又加速促使人才成为上海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从更深更广维度推动城市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努力为全球人才提供更宽阔的舞台和更宽松的发展环境。

招才引智本质上是人才流动,必须充分尊重市场规律和人才流动规律,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正作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具有资源更多,成本更低,更加专业、高效、灵活等优势,能够为人才引进提供精准化、专业化的服务。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才流动越顺畅,越有利于发挥专业特长,释放经济活力。”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赵永峰表示:“上海要努力营造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人才的优质环境,促进高水平人才自由流动并在若干重点地区形成集聚效应。”

作为国际化人才服务枢纽平台,上海已逐步成为海外企业、海外人才登陆中国与本土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近年来,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持续扩大“引进来”“走出去”步伐,加大引入头部机构和外资、港澳台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企业的力度,加快国内人力资源服务企业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张开双臂“引进来”,当前上海市的外资和港澳台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超过150家,呈现百花齐放之姿。其中包括世界500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4大知名人力资源咨询公司、5大头部猎头机构,以及23家在沪设立亚太区、大中华区等区域总部的机构。

迈开双腿“走出去”,今年3月,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成功获批国家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人力资源),一批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布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业务范围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标志着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开始从规模增长转向质量提高,为吸引积聚海外人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服务点花繁叶茂,产业布局不断优化

人才是第一资源,同时也是稀缺的生产要素。进入“十四五”,随着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市场化人力资源服务需求日益旺盛,上海创新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促进骨干企业成长,重点培育一批有核心产品、成长性好、竞争力强、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行业知名企业;推动行业集聚发展,着力建设一批有规模、有特色、有活力、有效益的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让广大人才和用人单位看到了人力资源服务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

如何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率先调整自身定位,聚焦发挥引导监督职能,大力完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市场化运营布局,积极打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生态。

走进位于静安区梅园路77号的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扑面而来的是激荡着创新驱动发展的澎湃生机。自2010年以上海人才大厦为核心区域,建立全国首个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以来,这里就成为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高歌猛进的一个缩影,为全国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贡献上海智慧、提供上海样本、输出上海标准。

目前,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以高级人才寻访为主营业务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达到43家,其中不乏国内外知名猎头公司。产业园主园区所在的静安区人社局产业管理科负责人介绍,目前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主园区区,已形成包含人力资源招聘、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在内的,满足不同层次人力资源服务需求的全产业链业态。今后,产业园区将坚持以市场化手段引导人才有序流动,以产业促进区域劳动者充分就业,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调节促进作用,更好助力民生保障。

就业是民生之本,人才是创新之基。数据显示,有37.5%的海归意向在一线城市发展。从细分市场来看,留学后服务市场规模在整个留学服务产业中占比达到近七成。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连续推出一系列吸引海外人才的举措。2018年推出实施“全球服务商人力资源服务专项计划”,11家园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成为首批人力资源全球服务商,充分发挥全球资源,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中国“走出去”企业。2021年,成立“海外人才服务联盟”,依托上海人力资源服务园区建立启用澳大利亚站、英国站、新加坡站、日本站、韩国站、阿联酋站等海外人才交流服务站。联盟借助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优势,在就业创业、引才引智、交流培训和项目落地等方面为海外人才搭建平台、提供机会。同时,服务站还对外宣传上海人才政策,吸引海外人才选择上海工作和创业。

经过制度创新、先行先试,上海积极探索积累产业园区建设发展经验,先后聚焦北外滩、虹桥国际商务区等重点区域,进一步建成东部园、虹桥园,不断完善优化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一园多区”发展布局。截至目前,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主园区、东部园、虹桥园共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已超过400家。

未来,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区将继续坚持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服务“一带一路”布局和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聚焦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和城市软实力提升,不断开辟产业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努力成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人力资源中心节点和战略链接,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力资源服务配置枢纽。

专业队夺伯乐奖,产业政策不断创新

一切宏大战略的“底气”,都来自于将行动落实到具体政策中,产业政策尤其如此。近年来,上海先后出台《关于推进新时代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快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持和激励政策,明确要加强对猎头机构引才的支持力度。

今年2月,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委、市市场监管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促进本市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标国家政策提出,将人力资源服务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加大政府购买人力资源服务力度;统筹利用上海服务业引导资金、服务贸易发展资金等各类资金渠道,大力支持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对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的资金支持力度;加大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资金补助、房租补贴、贷款贴息、市场开拓资助等补助力度,适当延长补助年限3-5年等。

“是不是人才,要交由市场评价。”赵永峰表示,探索“破五唯”的新人才评价体系一直是个难题。人力资源服务业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供高层次人才供求对接和合理配置的重要环节。

2020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出《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伯乐”奖励计划》,就是要助推上海的高级人才寻访业态飞速发展,积极搭建面向海外的人才引进项目和挖掘引进高层次和关键性人才。

三年来,共有144家次知名猎头机构申报“伯乐”奖励,约占全市猎头机构的半壁江山;44家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获评“伯乐”奖励,奖励资金逾2000万元。各猎头机构聚焦上海重点产业,特别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人工智能等三大产业,推荐优秀高层次人才近500人次,在行业内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进一步放大了市场引才的溢出效应。

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就能够带出一支队伍、研发一个项目;研发一个项目,就能成就一个学科、激活一条产业,这是市场化助推高端人才配置带来的发展新常态。“伯乐”奖让人才连锁效应加快显现,为上海开辟了全球化引才的“新通道”,培育了优秀人才集聚的“蓄水池”,打造了市场化服务的“专业队”。

“伯乐”棒不棒,得看“千里马”快不快。上海市委组织部、市科委、市财政局、行业协会等单位组成的专家评审组,按照“市场机制、业内评价、素质优先”的原则,重点围绕申报机构所选聘人才的学术背景与工作履历、选聘单位与所在行业、市场认可和市场评价、任职岗位与职务、人才综合评价等5个方面进行评审。

新技术+标准化,产业能级不断跃迁

在我国经济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转型进程中,社会消费重心也相应从物质型走向服务型,为人力资源服务业提供了宝贵的发展机遇。经过多年发展,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能级、多元化程度逐步提升,高级人才寻访、互联网+等高端业态占比不断增加,推动上海市人力资源产业能级整体不断跃升,为上海吸引积聚更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市场条件。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力资源的厚度与科技发展的高度互为因果。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品的创新、服务质量的提高,越来越依靠数字化支撑,从人力资源管理软件、人才获取解决方案,人力资本分析工具,到在线测评、绩效管理、工资福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已逐步渗透到人力资源管理和服务的全流程,成为推动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的“新引擎”。

疫情封控期间,上海进一步加大企业职工线上职业培训补贴力度,促进在线就业和培训平台逐步扩大应用,为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各类场景的需求带来更多可能性。科技赋能人力资源服务产业的力度持续增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在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先后自主研发了一批“互联网+”“数字+”人力资源创新产品,极大激发整个产业创新创造活力。共有108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2家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被评选为“专精特新”企业。

上海鼓励和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将自主研发的知识产权转化为具有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的人力资源服务和产品创新项目,参与技术合同登记,参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条件的可按规定享受相关税收优惠政策

参照一根荣枯线就能简明动态地标识各行业未来人才需求量。位于嘉定区的一家网络科技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在对汽车、金融等15个行业2000余家样本企业发布上百万条招聘信息之余,运用大数据技术进行了长达20多个月的持续量化分析对比,成功编制出招聘经理人指数(RMI)。另一家科技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则基于自身社会化招聘交易数据、中高端人才流动数据,快速分辨快速成长并具有未来价值的准上市公司。

近年来,一系列有法可依、可供参考的标准,也成为维护上海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人才顺畅自由流动的有力后盾。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采取“标准引领+监管规范”的组合模式,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有序发展的市场环境。

近年来,上海充分总结人力资源服务业的发展经验,先后参与或牵头制定10多项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如《人力资源术语标准》《人力资源外包服务规范》等国家标准;《高级人才寻访服务质量要求和评价方法》《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规范》等上海市地方标准;《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先进性质量要求》等团体标准。其中,《人力资源派遣服务规范》作为全国第一个地方性的标准,获得上海市标准化优秀技术成果二等奖。

2021年3月,上海在全国率先成立上海市人力资源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形成政府主导、协会和机构共同参与标准制定的模式,入选标委会成员的30多家知名机构业态范围涵盖人力资源服务各个领域,为保障各项标准制修订的科学性和全面性夯实了基础。为更好地推进标准的贯彻与实施,上海每年度组织开展行业标准化培训班,目前累计660家次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参与各项标准贯标工作,为行业规范有序发展树立了引导标杆。

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中,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诚信体系建设,积极组织实施人力资源服务行业诚信机构选树活动,引导机构依法合规经营,为上海人力资源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2021年,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印发《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将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纳入第一批事中事后监管事项清单。通过“双随机、一公开”、年报公示制度、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整治等日常监管方式不断加大事中事后监管力度。截至目前,全市现有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超过3500家,基本没有发生具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投诉举报或违法行为。

今后,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坚持夯实监管责任,健全监管规则,完善监管方式,加快构建权责明确、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简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努力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不断推动人社事业高质量发展。同时,强化城市“人才蓄水池”作用,帮助长三角以及全国各地“分拨”人才,促进人才要素流通便利化,在转移中转化,在转化中赋能,在赋能中增能。